上醫治未病 中醫治欲病 下醫治已病

《善脊雜談》分享:上醫治未病 中醫治欲病 下醫治已病
 
這句話出自兩千多年前的《黃帝內經》,醫術最高明的醫生,是在病人發病之前給予建議;次一等的醫生就在病人欲發病之時給予醫治;最下等的醫生就是在病人發病之後才給予治療。
 
《黃帝內經》其實由兩本書組成,一是《素問》,另一是《靈樞》。《素問》偏重養生、脈象以及治則治法的理論;而《靈樞》則偏重於針灸經絡,甚至有涉及解剖的記載。《黃帝內經》以問答為體裁,就是不以醫學成就論,也是一部文學價值相當高的著作。
 
「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」出於《靈樞‧逆順》第五十五篇,後來中醫更詳其解,謂「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已病,下工治末病」。由此可見,中醫推崇防病而不是治病,在未病之前預防不致已病,才是上工治法。
 
 
由此看來,中醫真的是博大精深,蘊藏著古人兩千多年的智慧;春秋戰國時代魏文王在面見著名的名醫扁鵲時問到:「你家兄弟三人,都精於醫術,到底哪一位最好呢?」扁鵲答:「長兄最佳,中兄次之,我最差。」
文王再問:「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?」
扁鵲答:「長兄治病,於病情發作之前,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,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;中兄治病,於病情初起時,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,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;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,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針放血、用藥教藥,都以為我醫術高明,因此名氣響遍全國。」
 
「治未病」是中醫的健康觀,是古代醫家幾千年來在預防和治服瘟疫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完善的「未病先防、既病防變」的科學思想,是中醫學奉獻給人類的健康醫學模式。
 
 
簡單的講《黃帝內經》中的「上醫、中醫、下醫」即:「上醫治未病之病,謂之養生;中醫治欲病之病,謂之保健;下醫治已病之病,謂之醫療。」用後現代醫學的說法,「上醫」屬於養生學,「中醫」屬於保健學,或都叫預防醫學,下醫才是今天理解的醫學。
 
如此看來,一般人所注重的養生,如飲食調整(食補食療)、服用保健食品、泡溫泉、腳底按摩、運動等等,就類似上醫及中醫的概念,以增加身體修復自癒功能,改善體質,其實養生保健的概念仍普遍存在我們心中,祈願在看本篇文章的您都能身心健康!
TOP